n项目名称
项目名称:清洁燃烧及污染控制
起止时间:2022.01-2026.12
n项目负责人
项目负责人:王智化教授。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、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、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、浙江省151第一层次人才、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。主要从事煤和气体燃料的燃烧及污染控制、燃烧及流动的数值模拟、激光燃烧诊断等方面的研究工作。近年来主持和完成国家科技部973课题、863项目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、优青、面上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项目二十余项。在两大燃烧领域权威期刊《Combustion and Flame》、《Proceeding of the Combustion Institute》发表论文20篇、其他SCI论文280多篇,Google学术总引8000+,h指数45,ESI高被引论文3篇,Springer出版英文专著1部、科学出版社、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中文专著2部。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、国家科技创新团队奖1项,发明专利20余项。
n研究目标
采用微观与宏观、试验与模拟相结合的手段,研究氨与煤粉掺混燃烧机理,发展能精确描述氨与煤粉掺烧过程的反应动力学机理,结合CFD实现氨与煤粉射流火焰的燃烧过程模拟,掌握均相/非均相燃烧及污染物生成和抑制规律,结合炉内燃烧调控及尾部SCR催化还原过程匹配优化,最终形成氨与煤粉掺混燃烧的低碳新技术,用于我国大型电站燃煤锅炉的低碳化改造,服务碳中和的国家战略,为我国新型低碳能源体系的构建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。
n研究内容
1)氨与煤粉混合燃料的着火及燃烧:采用自制的Hencken型高温煤粉射流燃烧试验台架,获得0~50%热值掺混比例下的氨气与煤粉的点火及燃烧特性。研究褐煤、烟煤、无烟煤等不同煤阶、不同粒径、不同过量空气系数条件下的着火延迟、火焰温度、火焰结构特性。采用高速相机及像增强型ICCD相机捕捉火焰边界及OH*、CH*自发辐射,获得不同射流高度及停留时间下的煤粉颗粒着火特性、煤粉气固多相火焰边界、NH3气体火焰边界及单颗煤粉周边的OH*、CH*分布,以获得煤粉颗粒的着火以及混合燃料的火焰结构特征。在煤粉颗粒上负载氯化铟作为示踪,利用铟原子双线跃迁的TLAF测温技术,实现煤粉颗粒表面温度的在线测量,发展氨与煤粉混合燃料的非均相着火模型。
2)氨与煤粉掺混燃烧条件下的反应动力学机理:采用已建成的热流量平面火焰测试平台,针对典型煤种的挥发分组分,包括H2、CH4、CO、CO2、C2H4、C2H6、C3H8等典型成份,研究不同当量比、不同氨气掺混比例条件下的火焰燃烧特性。采用激光诱导荧光PLIF等手段在线测量OH、NH、NH3、NO等组分在火焰中的分布及生成规律,采用光谱吸收及NO饱和LIF技术实现NO的定量标定,采用Rayleigh散射、双线原子荧光TLAF技术获得瞬态的火焰温度场,研究氨气与煤粉掺烧初期的均相燃烧过程。优化已有的NH3燃烧反应动力学机理,进一步加入典型挥发分组分相关基元反应,构建能全面描述氨与煤粉掺烧过程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,结合LESsCOAL实现氨气与煤粉射流燃烧的过程模拟,获得氨与煤粉掺烧过程的微观规律。
3)炉内燃烧与尾部烟气净化的匹配优化:拟采用英国Lenton高温沉降炉结合K-Tron双轴微量煤粉进样系统开展热态宏观燃烧试验。沉降炉最高温度可达1600°C,煤粉进样精度<0.5%,利用炉顶不同长度陶瓷管实现NH3及空气的不同位置掺混,模拟空气分级燃烧及NH3的不同添加位置。燃烧烟气采用便携式FTIR烟气分析仪GASMET对于O2、CO、CO2、NO、NO2、N2O、NH3等组分进行在线测量,获得不同氨气掺烧比例及温度、气氛、掺混方式、NH3投加位置、分级比例等条件下的煤粉燃烬特性、NOX生成特性及NH3反应残留特性,获得NH3残留与NOX等摩尔比存在的最佳燃烧方式,从而为在后续SCR催化反应器中实现残留NH3对于NOX的还原脱除及协同控制奠定基础。